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446章 资源置换 (第2/2页)
公司除了那些技术工种,其它力所能及的小活,需要以这些“失业”职工为依托。 让这笔应该由叶新支付的工资,由第一建筑公司承担。 算在了初始的建设支出费用当中。 里外一转换,哪怕只算一年的工期,加上市政府的补贴,也是平白给王健这里节省出五百万以上的支出。 至于第一公司那里,本来的利润,就不在王健的考虑范围内了。 不过他还是给对方画了一张大饼,先是以市里的现状,以这些失业人的稳定,安抚住对方。 再拿出商城的后期计划,学校的建设计划,基本的维护计划。 以这些为前题,给予他们希望。 这也算不得欺骗,毕竟以后这些工程,都是要上马的。 只不过到最后由谁来做,现在定不下来。 而且这件事情,对于第一建筑公司,有影响,但没有太大。 毕竟这些人只是做一些小活儿,该挣的钱,第一建筑公司,也是挣的。 拿出一部分资金,养一养他们自己公司的其它员工,就算是帮着市里减负了。 王健的这么一番操作,既没有对工程有没有太大的影响,又直接帮着总体资金减少了两千万以上的额外支出。 大的事情王健做了决定,许涛也没有让王健专美于人前。 他对于后勤方面也做了一些改变。 尤其是饭堂的经营模式。 现在平昌的整体蔬菜,肉食,多以外部提供为主。 市里菜场的人员,许多都是某些村镇的承包户。 工程开工,每天的吃喝经营,都是由市里的某些商户提供。 反正这笔钱都是要支出的,那何不让市里领一个大人情呢。 许涛以帮扶“失业”人员为前题,组织其它散落人员,让他们自行组织,去乡下收菜。 再送到他们这里,由他们来支付这笔伙食花费。 既能满足日常所需,菜品的差价,这笔利润,又能帮助那些“失业”人员。 这个帮助的范围,甚至比王健招的那一千人还要广。 市里也专门开会研究,对于许涛这种行为,给予五十万的额外补贴。 因为收菜参与的人过多,每天收到的菜,实在是超出了工地的使用数量。 许涛为了维稳,干脆把工地食堂,改建成了平昌食堂。 除了为工地的工作人员提供伙食,还为其他人,提供低廉的食物外卖。 对于整体工资不高,又缺少额外谋生手段的普通人。 这种两元一份儿,三菜一饭的模式,立时引来大部分人的欢迎。 在许涛的精确计算下,对外堂食,竟然奇迹般的盈利了。 每天不光能大量的收购其它人提供的菜品,肉食。 更是能将这些食材,全部销售出去。 甚至到了晚间,还能半价,甚至免费的提供给一些失助人群。 着实给不少的家庭,添加了很多希望。 也间接的减轻了市里的不少负担。 更重要的,在这笔生意当中,如果按照许涛的计算,可能等到工程结束,这笔由于何军带来的额外花费,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 但同时,对于工程的意外,市里的维稳,工人的生计,叶新的名声等等的情况,都能带来很明显的正面影响。 是一个多赢的局面。吃藕牛的重生之闲人一枚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