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08节 (第3/3页)
自觉地握紧了些。 “嫂子,”队员说完,转身面对左渔,语气变得郑重,“队长用命护着我们,我们也会护你的,绝对心服口服的那种。” 左渔心中的酸楚愈发浓烈,她感受到这份沉重的承诺,但不想让队员们为她分心。于是,她努力藏起情绪,露出轻松的笑容。 “不用护我,我又不上前线,你们把心思都放在任务上就好。我们尽早将救援物资重新补给,大家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。” “明白了,嫂子。”队员答应道。 左渔点点头:“早点休息吧,明天下午一起去机场,南航运来的物资要到了。” 队员拍了拍胸脯,笑着保证:“没问题!” 翌日,左渔从机场验收完补给物资回来,便接到了技术人员的报告。 经过检查,队员们开回来的大巴车被判定为彻底报废的状态,已经无法继续使用。 然而,若想成功将108名被困人员接应出来,他们还需要几辆可靠的交通工具。左渔深知时间紧迫,立即与领导讨论新的方案,争分夺秒地寻找替代车辆。 次日晚上8时,左渔终于联系上了当地的一家外资企业,迅速敲定协议,包下了两辆客车和一辆装载物资的卡车,为紧急撤离任务做好了准备。 终于,在队员们休整到第五日时,许肆周传回了消息。 他在布达罗亚北部第一大城的西郊找到了被困的108人。这些人失联了长达两个多月,在炮火威胁下始终藏身于地下的防空洞。 许肆周找到他们时,一群人士气大振,但由于物资缺乏,部分人员受伤,体力和精神都经受着极限考验。外面又响起了猛烈的轰炸声,若继续行进,整支队伍恐怕只能再坚持72小时,行进距离也非常有限。 但坐以待毙就是死路一条。 许肆周始终沉着冷静,迅速分析局势,选取了30多公里外相对安全的小城——维什贡,作为汇合点。 他当机立断,召集起队伍内尚有余力的青壮年,连夜商量出一套撤退到维什贡的方案。 同时他将消息回传至左渔,让救援小队迅速带着医生和补给物资前往维什贡。 从这里到维什贡只有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r2公路。 这条路非常险峻,沿途设有武装关卡,被反叛军势力把守着,要想带着这108人撤离,必须有人打先锋,摸路的同时跟所有关卡的人武装分子打好招呼。 但无论是谁去,这一过程的风险都极大,不仅可能会被人用枪口指着脑袋,还可能面临被乱枪射杀的危险。 可是有些事,即使再凶险,也必须有人去做。 当天十点,会议室内一片寂静。 当得知许肆周将亲自充当急先锋,上阵跟武装分子交涉时,所有人都被他的这份魄力震撼了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 大家都清楚,在这次任务中,许肆周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了,几乎是以命相搏。 清楚内情的人都知道,他对得起司淮这个名字。 当年老爷子以命守护祖国河山,而如今,他身上刻着老爷子当年的影子。 或许是许肆周在前线奋不顾身的付出,所有人突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,仿佛拧成了一股绳。 每个人的眼神都变得更加坚定,沉默过后,迅速转入了待战状态。 气氛在瞬间变得紧张而又充满决心。 当听到需要医护人员随队行动时,所有医生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,没有人退缩。 就连红十字会的志愿者、护士、救援人员和退伍军人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加入。 若有战,召必回。 最后的救援队由六名队员和三名极有经验的医生组成,他们带上救援物资,火速从边境线出发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