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47、君有器,妾无名(完) (第1/2页)
听到刘备的询问,关羽只是摇了摇头表示不知,张飞却是叹了口气: “今日子义未曾出现筵席,想必是去意已决了。” 听到这话,关羽和刘备同时一惊。 要知他兄弟三人此次星夜驰援来救北海,可是出动了三千精兵。 对此时的平原令来言,说是倾巢而出都不为过。 能对一个素未谋的孔融这般用心尽力,刘备起初可不是冲着那所谓“孔北海”的虚名。 刘备何许人也? 虽以仁义著名,更在未来很长一段的时间里依托着正统的“皇叔”名号四处溜达,刘备却必谁都更为清楚。 虚名者,若不能化为实利,那便只是无用之物。 救孔融能得什么? 赌上全部家底,难道只为在筵席上得对方一长揖,一美言? 骨子里同样很务实的刘备,其实愿意出兵,全是因为太史慈! 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太史慈让刘备对孔融,出现了误判。 遥想当日一幕,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到平原,堂上拜见刘备时已是一身的血迹斑斑。 刘备惊诧之下,第一句问的是“足下何人?”,随后接踵而至地却是“君何以突围?” 在刘备看来,已被三万黄巾贼寇团团围堵的北海,他实在好奇此人是如何出城的... 听道太史慈“三日出城之计”时,刘备击节而赞,随后太史慈在具体突围上却是寥寥数语言简意赅。 但久经沙场的刘备三兄弟,已能在脑海中勾画出那般壮阔的场景。 千军万马之中,如入无人之境。 单骑陷阵、绝尘而去。 思之令人神往。 望着堂下的太史慈,三人几乎是同时在心中有了判断: 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超群之才啊! 是因为这一点,随后太史慈的一番陈词,才真正是慷慨激昂,令刘备深为震撼,更是敛容说出“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”的话。 因为说这话的人是太史慈,那句“闻君仁义素著,能救人危急。”才变得有份量。 因为太史慈做到了冒死求援,那句“特以气谊相投,有分忧共患之意”才变得掷地有声。 也正因为太史慈这样的人物愿意为孔融这般效死,刘备心中才下了判断。 其臣如此,其君亦必是英雄。 这样的“孔北海”,值得相识、交好! 要去救! ...... 只是自来到北海后,即便时日不长,孔融虽表现出了长者尊范,名士风采,却还是让抱着期待而来的刘备,已是有些失望了。 是个名士,也是个大儒。m.zwWX.ORg 但不是英雄! 如今,更从张飞口中听到了这般令人意外的消息。 刚刚破贼立下大功,子义反倒要走? 这有些不合情理啊。 只是刘备深知张飞并非无的放矢之人。 他更清楚,这些日子以来,自家三弟与太史慈也是相交甚密,交情匪浅了。 没办法,两人能聊的来啊。 虽然张飞和太史慈在后世人眼中的形象,更多是勇武出众的虎将。 其实作为曾经东莱郡的奏曹史,太史慈本身却是博览群书,颇有才学。 张飞也一样。 他本就出身地方大户,打熬武艺之际也研习过书画歌赋,说话谈吐都带着些读书人的味道。 相比之下,关羽是河东解池的盐贩之后,本身现在就有了点未来“善待小人,而骄士大夫”的味道了。 而刘备虽曾游学卢植,但早年性子轻佻,赖不住苦读典籍。 所以哪怕张飞的外表黑脸恶面,身形魁梧,看上去全然与儒雅文士八杆子打不着,却是兄弟三人中当下学问上最出众的。 固此,清楚此节的刘备,想着或许便是在日常闲谈中,自家这粗中有细的三弟,隐隐猜出太史慈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