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1981_435 俺刘媒婆又回来了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435 俺刘媒婆又回来了 (第2/2页)

老二身上。

    但凡逢年过节,放寒暑假,老二回家,母亲必然要给老二上上政治课。

    ——毕竟二仓老实,容易拿捏。

    母亲给二仓下了政治任务,要求他必须在毕业之前,搞上一个女同学。

    确定关系之后,只要毕业安排工作,立马可以结婚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对于偏内向的二仓来说,实在是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
    他也倒不是有多老实,只是在男女关系,搞对象方面,实在不是行家里手。

    见了女人害羞,这怎么搞女同学?

    而且师范类学生的分配原则,除了特殊情况,基本就是分回原籍。

    二仓的女同学当中也有几个本县的,可是——唉,可是啊!

    本县的男同学更多。

    僧多粥少,怎么也轮不到这个一跟女人说话就鼻子尖儿冒汗的货。

    这不是,二仓毕业了。

    但是母亲交代给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——一言难尽啊!

    窝囊废嘛这不是,气得母亲差点挥舞笤帚疙瘩把老二暴打一顿——要不是老二也二十五了,马上就要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话!

    没办法,你的娘就是操心的命,还得你娘给你张罗。

    老二毕业了,过完暑假就要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。

    对于大仓娘来说感到喜悦的不是儿子终于工作了。

    在她看来老二这是拿到了结婚资格证。

    于是到处托人,有合适的一定要给自己家二仓介绍介绍啊!

    这才是井里无水四下淘呢。

    别说还真管用,没几天的功夫,大仓娘收到好几个反馈。

    当然,这里面也有来自于刘媒婆的信息。

    刘媒婆颠颠儿地上门找大仓娘,报告说自己手里有个女教师,长得,可漂亮啦……

    这些年思想开放,少男少女开始自搞对象,自由恋爱。

    对刘媒婆业务的冲击直接是毁灭性的。

    最具毁灭性的是,两年前梁家河作为一个大村,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村里出资买了一台放映机。

    村里几乎是三天两头放电影。

    露天电影必须是晚上放的。

    只要村里放电影,临近几个村的少男少女吃过晚饭都要来梁家河看电影。

    尤其是春夏秋的季节,来看电影的很多。

    其实这些少男少女哪是看电影啊。

    一场电影分明就是一场幽会大会。

    梁家河本村的大闺女让外村的青年给拐带跑了。

    外村的大闺女自投罗网让本村青年给诱惑了。

    刘媒婆对这种现象尤其看得清楚。

    一到放电影的时候,男男女女就三个一群,五个一伙。

    拉帮结派,窃窃私语,来回传递消息……

    深度关注这事的刘媒婆恨得后槽牙都痒痒。

    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啊,自古以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。

    哪有跳过父母、媒人自己就勾搭成奸的!

    简直是违背人伦道德,岂有此理!

    失去绝大部分业务的刘媒婆,现在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她的专业了。

    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,刘媒婆也不得不转变经营作风。

    给人说媒没有以前那么黑了。

    态度也好了很多。

    而且在诚信方面也有所加强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不再坐等业务上门,而是主动出击。

    只要谁家孩子到了婚娶年龄,有娶媳妇意向,她必然上门拉业务。

    这次听说大仓娘到处托人给二仓找媳妇。

    这么大一笔生意怎么能少得了她刘媒婆呢!

    她立马来找大仓娘,揽业务。

    她也知道,自从81年给大仓介绍黄秋艳,自己吃了原告吃被告,跟宋其果串通差点害死大仓。

    因为那事大仓娘再也不相信她了。

    可是,毕竟大仓家这些年日子过得不错,很有油水啊!

    再说,二仓马上要当教师了,能跟他匹配的女子肯定也要是吃国库粮,有正式工作的。

    说白了这属于一桩高档婚姻。

    说成了一桩高档婚姻,收入肯定比低档婚姻要高。

    面对这么大一笔业务,刘媒婆再也抵不住诱惑。

    加之她这几年业务量确实下降太厉害,导致她见了业务不要命。

    也就顾不得大仓娘对自己有很深的成见,硬着头皮跑来了。公子尚德的那年1981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