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1981_327 跟大表哥最亲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327 跟大表哥最亲 (第1/2页)

    大仓之所以心里对二舅一家打鼓,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帮过二舅。

    因为看不得二舅被北关村委的人暴打,他几乎是戳出性命保护二舅。

    他觉得二舅怎么也得念着这个外甥的好吧?

    要是没有这件事,换了以前,他连打鼓都不打鼓。

    直接绝望。

    完全能肯定二舅不会帮自己,绝对不会出钱留下自己货物的。

    忐忑,打鼓,其实还是患得患失,生怕二舅翻脸不认人,依然绝情。

    其实,他是希望二舅能够做出让自己感动的举动,然后自家跟二舅家重归于好。

    母亲跟她从小最疼爱的弟弟重归于好。

    一来,这毕竟是血亲,内心深处总是有亲情在里边。

    二者,最要急的亲戚不上门,形同路人,是否从侧面也说明自家在处理关系方面的不成功?

    到了姥娘家,当着姥娘姥爷和大舅大妗子的面儿,大仓还是那套说辞。

    进货进多了,导致资金周转不开,只好来求亲告友。

    希望亲戚们都能尽量多买自己的货,反正他拉着的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用品,既能用得着,也放不坏。

    大舅和大妗子一听大外甥遇到困难了,肯定是没二话。

    除了把所有家底拿出来以外,老两口还分头出去借钱。

    或者说,发动亲的近的,让他们也买大仓的货。

    首选的第一家当然是已经分家另过的大儿子家。

    他们的大儿子魏东比大仓小两岁,跟二仓一样是65年的,已经结婚好几年了。

    魏东初中毕业以后就学了木匠,跟了三年师父,结婚的时候,正好出徒。

    农村八大匠人,首推木匠,作为农村人,除了死趴趴种地,那就是学点手艺。

    木匠是所有匠人的首选,也是当今农村数量最多的匠人——没有之一。

    自从单干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,衣食住行全部提了档次,家具属于“住”的范畴。

    所以农村的木匠数量虽多,但是都比较忙,整天转战于各个村里,给人打家具。

    魏东的脑子挺灵活,又踏实肯干,不怕苦累。

    在干木匠的过程中,他发现走村串户给人打家具不如跟着建筑上干木工活挣钱。

    但凡盖新房子,除了需要房梁,还要做门窗。

    他联合了自己一个师兄,跟附近几个村里的建筑队联合起来,专门给人做门窗。

    这比给人做橱柜来钱快,挣钱多。

    所以这两年小日子过得也挺富裕。

    他头一胎是闺女,现在又批了二胎,媳妇已经怀孕了。

    在家待产。

    老两口上门,商量大儿媳,看看能不能帮帮他大表哥。

    说实话,儿子出去干活不在家,这样的事情来商议儿媳,老两口心里也是有些打鼓。

    生怕儿媳不但不同意,还会不高兴。

    毕竟这不是来劝儿媳买下两包火柴,一包蜡烛的事。

    而是劝儿媳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,就像开小铺的进货一样,买下大仓大量的日常用品。

    老两口一边跟儿媳说,一边偷着看儿媳的脸色。

    大儿媳一听说要想帮大表哥,就必须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出来。

    这事来得太突然,而且把全部积蓄拿出来这事也太大了,她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。

    虽说表哥拉着的都是日常用品,家里都能用得上,可是谁家能用得上那么多啊?

    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去,这有点太考验神经了。

    再说几个月后又得生孩子,这也得花钱啊!

    婆婆看出了儿媳妇的为难,商量的口气小声说:

    “老大家,你表哥的困难就是一时,他周转过来就好了。

    再说你坐月子还得几个月,这个空儿咱们把手里的货往外卖一卖,也能回来点儿。

    反正耽误不了事。”

    魏春安看看儿媳的脸色,又补上一句:“小东在家的话,他肯定二话不说就帮大仓,他们俩表兄弟感情最好了。”

    儿媳妇点点头,小声说:“嗯,我也听魏东说了,他跟大表哥最亲。”

    “对啊对啊,”婆婆赶紧点头:

    “我们家这些孩子,都跟你大姑家最亲,比亲兄弟都亲。

    俗话说亲顾亲顾,人到了难处,不就是指望这些要急亲戚互相帮忙嘛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