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1981_249 这是怎么了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249 这是怎么了 (第1/2页)

    没错,老呜一家确实是没戏了。

    他们筹不到交承包费的钱——虽然黄秋艳认为,只要能筹到钱,交了承包费,她一定有办法让木器厂开始盈利的。

    因为经过这半年的经营,她已经学会了如何让木器厂赚钱。

    说白了,前边半年的亏损,权当是交学费了。

    现在什么都学会了,就等着赚钱了,却好像再也没有机会。

    黄秋艳让公公去跟镇领导商量,承包费能不能先欠着?

    镇领导终于感觉,吴光荣说话,有点太儿戏了吧!

    去年大包大揽,大吹大擂。

    这刚刚半年的功夫,连承包费都交不上了!

    还要欠着!

    简直是笑话!

    交不上承包费,镇上收回厂子就是,还有什么可说。

    但是,在清点资产,交接厂子的时候,镇领导有点傻眼。

    他们感到相当不解,短短半年的功夫,吴光荣不是在经营木器厂。

    而是在囤货。

    就像这半年来只管生产,从来不卖一样。

    怎么积压下这么多的家具啊?

   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!

    在吴光荣承包交接的时候,厂里几乎没积压的库存。

    很明显,他们生产的家具,老百姓不认可。

    镇领导让负责交接的工作人员出去一打听,果然如此。

    而且不仅仅是不认可的问题,而是有的老百姓一听夏山木器厂的家具,直接开骂。

    都骂到祖宗十八代去了。

    对此镇领导做出指示,承包之初有多少库存,就留下多少库存,其他多余的存货,让吴光荣自己处理。

    于是,吴光荣承包了半年的木器厂,收获颇丰。

    太多粗制滥造的家具砸在手里。

    放都没地方放。

    求爷爷告奶奶,先放在木器厂最后边那间大仓库里边。

    都堆积如山了。

    另外一个收获,就是吴光荣倾家荡产不说,还收获了大量的外债,包括还不上的银行贷款。

    承包之初借的那些钱,他拿什么来还啊?

    现在整天都是来他家里要债的。

    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了。

    好多人为了讨债无所不用其极,态度多恶劣的都有。

    吴光荣家的生活,也是一朝回到解放前。

    基本上吃饭都成问题了。

    贫贱家庭百事哀,老吴家白天满满的讨债的,晚上家里人没个好脸色,整夜整夜地窝里吵。

    吴新丽在这样的家庭里一天都待不下去,她直接搬出去了。

    夏山街有一家人家到县城炸油条去了,吴新丽把人家那处房子给租过来,自己住。

    她在供销社工资不低,只要搬出来,生活水平几乎没有影响。

    主要是,家里那种情况,给了她搬出来的理由,她相当高兴。

    到了夜里的时候,街巷里人迹罕至了,会有一个人影从黑暗中走来。

    吴新丽早就半掩门在门口一边等着了。

    人影一闪进了她的家门,然后吴新丽轻手轻脚把门关好。

    屋里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。

    即使有人扒在墙头上,也不会看到屋里有谁。

    吴新丽就可以跟钟振军双宿双栖地钻被窝了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因为家庭的原因,给吴新丽打了掩护。

    所以没有人怀疑到什么。

    俩人几乎夜夜幽会,居然一直没有被人发现。

    当然,钟振军的“表小舅子”梁进仓现在主要在县城活动,更是不知道这事。

    他还以为自从上次钟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