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246 没有皮哪有脸 (第3/3页)
其实所谓的移画,用的是专用画。 用特殊颜料印刷成画。 你买这种画回来,在上面刷一层水胶,平整粘在玻璃上。 等稍微干了以后,再把纸从玻璃上揭下来,颜料就全部留在玻璃上了。 效果就像在玻璃上印刷一样,特别好,还特别省劲。” “现在的东西真是太先进了!”孙延成惊叫起来: “有这么好的东西,我还用的着一笔一划地去描了? 你赶紧把移画给我弄来啊!” “现在弄不来,咱们这里没有,我知道外地有卖的,等过两天我出去送货的时候,给你捎回来,你现在还是手工画就行,老婆孩子齐上阵嘛。” 好吧。 孙延成发现,人真是个不知足的动物。 就是不用移画,现在这套工艺在镇子上,就已经是相当先进。 相当神秘了。 玻璃店开业大吉,这成了所有木匠们的福音。 以前雇主要求的新样式,因为缺少镜子和玻璃画,他们也没法做。 现在镇上有这么个店,主人想要什么花样他们都敢做。 做出来以后需要什么玻璃或者镜子,直接去镇上定制就行了。 至于夏山木器厂全面开花,想要垄断整个夏山镇的木匠活,把所有散户木匠的饭碗全部挤掉。 那只不过是木器厂的承包人财迷心窍,被猪油蒙了心。 你那么大一个木器厂,每年上交五万五的承包费,厂里养着那么多的工人,还有大汽车什么的,那是多大一块费用啊。 怎么跟散户木匠相比? 散户木匠的成本就是木匠技术和一身力气,挣一分就是赚一分,就能实实在在地揣进自己的腰包。 而木器厂呢,要挣多少个一分,最后才能轮得到自己往兜里揣一分? 现在的木匠收入有两种方式,有人请他,就去给人打家具,挣工钱。 没人请的时候,就自己买树,在家做家具,做好了去集上卖。 木器厂在周围所有乡镇的大集上,都放了家具售卖。 木器厂刚开始全面开花的时候,确实把所有木匠吓了一跳,觉得自己饭碗要砸了。 可是后来想想,如果自己做家具没法卖了,大不了以后全靠出去给人打家具挣工钱,无非就是收入少了点,总不至于饿死。 木器厂不会把厂里的工人全部撒下去,谁家要打家具,木器厂也全部包了吧? 可是再后来,木匠们发现,木器厂的家具就是名声唬人。 乍一听是木器厂生产的,以为是工厂货,很高大上。 可是老百姓近来反应,木器厂的家具做得根本不好,卖得还贵。 没多少日子,木匠们的收入恢复正常。 木器厂全面开花,放在大集上的家具,无人问津。 吴光荣慌了,打下那么多的家具,辛辛苦苦拉到大集上,销售量为零,这谁受得了啊这个! 看来是家具不适销,花样不够多,不够时兴啊。 要说时兴,肯定是带玻璃画,带镜子的大厨。 可是,他们要是去县城定制玻璃和镜子的话,这么远往往返返地成本很高,而且易碎品运输很成问题。 镇上倒是有一家玻璃店。 可是,玻璃店开业的时候,老呜作为多年的同事连到场都没到场。 更没随礼。 已经是把孙延成给得罪死了。 嗯,得罪死了也得去找他。 伸手不打笑脸人,咱们上门跟他说点好的,老孙这人吃软不吃硬。 再说,咱们木器厂是去买他的玻璃和镜子,是给他送钱。 他开着个店,岂能送上门的钱都不要? ——以上这些话是儿媳妇黄秋艳教训公公的。 不但要去跟他谈合作关系,还要吴厂长亲自去才行。 别人去的话,也许老孙觉得不给他面子,反而把事儿做夹生了。 于是,公公老呜亲自硬着头皮,厚着脸皮,光顾老孙的玻璃店来了。公子尚德的那年1981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