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八零章 王府工程与巴库油田 (第2/3页)
的大院子里面。 王府的内院墙正在打地基,墙体结构应该与外墙类似。 外墙主体工程的工人正在逐步转移到内墙上。 内外墙之间的院落,现在主要是用来堆放建筑材料的场地,还有少量供工人临时居住的简易房屋。 不过内外墙上的工人数量其实不太多,大部分工人都在内墙以内的区域,都在建造王府内的宫殿。 目前三主殿以及国王寝宫主体减阻已经基本成型,过年之后应该可以开始装修了。 周围的辅助建筑也在迅速的建造之中。 整个王府内院的所有建筑,预计明年中就能够基本完工,明年秋天英国就能搬进来去了。 现在的大明建筑,虽然在外观上仍然与传统建筑一脉相承,但却基本放弃了传统的木制框架。 在大规模开发海外土地之前,本土的大木头本身就不好找了,建造的传统宫殿越来越小了。 关键是世祖皇帝亲自发明了混凝土,有预见性的提点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。 在工业化完成之后,钢铁产量迅速飙升的时代,钢筋混凝土建筑就开始大行其道了。 当然,这个飙升是相对古典时代的,就算是到了现在,钢筋混凝土也不是所有家庭能用的起的。 普通家庭的自建的小规模房屋,基本都是还砖瓦结构,当地有木材的地方,可能就地取材用木梁。 周围没有木材可用的地方,多半用预制楼板或者混凝土灌顶。 但是宗室和勋贵、有条件的精英阶层,以及朝廷的官方建筑,就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了。 华夏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,对现代框架结构有很好的启发性。 再加上世祖皇帝的专门提点,让相关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一百二十年以上。 本来在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广泛应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,在十八世纪末期的大明就已经推广开来了。到这时候已经非常成熟,已经有了专门的工程机械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大面积的墙壁,非常适合修建华夏传统的楼宇和宫殿。 墙壁和房屋的内部继续用木制材料装饰,最终的观感与传统楼宇宫殿没有明显区别。 但是实际房间和单位空间更加的宽阔,整个建筑的建造速度也快了很多。否着流沙城总共几万工人,这么大个王府,还有那么多其他建筑,不可能建造的这么快。 最新的高楼和大殿内部甚至还有电梯,最终的使用舒适度当然也大幅度提高了。 朱靖垣在工地上转了一圈,看到周围忙碌的工人,时不时的笑呵呵的向他们拱手,喊一声辛苦。 遇到有休息的工人,正在测绘人员和设计人员,还有正在处理某些特殊工艺的工人,朱靖垣还过去跟他们聊天。 很多男生对建筑、机械、武器天生好奇,看到这些东西就没有什么抵抗力,朱靖垣就是这种人。 在这个东方古典与近代技术完全结合的时代,这片近似世界最高级的大工地上,朱靖垣是颇为兴奋的。 理所当然好奇的看着工匠们劳作,理所当然的询问各种感兴趣的问题。 但是这种行为却让这个时代的普通工人非常激动。 工人们都觉得大食亲王格外的和蔼可亲,完全没有作为国王和大明亲王的架子。 本来就因为高标准的工资,平时工作热情就非常高涨的工人们,情绪再次拔高了一个阶段 跟在朱靖垣身边的牛鉴和关天培,对朱靖垣的行为同样非常的惊讶。 两人都能看的出来,朱靖垣不是故意去装什么礼贤下士,而是真的不嫌弃那些工人的脏乱。 就连跟在朱靖垣身边的婢女,安晓娜和艾琳也非常的意外。 朱靖垣平时跟她们在一起的时候,面对王府仆人的时候,也都表现的颇为和蔼可亲。 不过安晓娜她们本能的认为,这是因为大家都是朱靖垣的家人和亲近属下,所以才会有那种态度。 现在看来,这位大食亲王殿下,就算是外面的普通工人,同样是这种态度。 从幕僚和护卫,从婢女到工人,对自己家的这位年轻国王,又都有了新的认识。 朱靖垣在工地上转了一个多小时,到中午的时候才招呼工人们休息,自己也返回了王宫。 下午朱靖垣又收到消息,在巴库地区忙活了快两个月的郑复光回来了。 朱靖垣马上去见了这位理论上的公司下属,打招呼问好之后顺便询问了巴库方面的情况。 郑复光从大明来到大食国的时候,还略带着几分书生气质,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驻场工程师了。 脸颊微黑,但是也颇为红润,双手有些粗糙,显然是亲力亲为的干了不少活儿。 现在虽然是风尘仆仆的状态,但是整个人颇为有精神,看上去就非常健康。 郑复光听到朱靖垣的问题,就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