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明之功绩,为华夏大兴而格物! (第1/2页)
随着朱寿话音落下,在场众人全都愣住了。 国运? 不是吧? 区区两条起伏之线,竟可代表我泱泱华夏之国运? 等等! 为何是两条?! 转念一想,一个国子监学子忍不住站起身来,疑惑地问:“宗师,敢问为何画出两条国运之线?” “这两条线,又为何而交汇?” 朱寿笑了一下,道:“这么快就看出了不对劲,不错不错,孺子可教也!” “来来来!” “你姓甚名谁啊?” 对方腼腆一笑,挠头道:“宗师,学生乃心学之门下,名为西门庆!” 啥? 西门庆? 啊这…… 朱寿顿时一愣,下意识地道:“好名字,好名字啊!” “一见了你,本少爷就想回府去看金瓶梅了!” “坐坐坐!” 说到这,他目光环伺众人,缓缓说道:“诸位,这两条起伏之线,乃是我泱泱东方华夏,与西方诸夷之国运!” “上,为华夏!” “下,为西方!” 话音刚落,众人一下惊呆了! 啥玩意? 我东方天朝上国也就罢了,区区四方诸夷,也配有国运之线,与我华夏比肩?! 见众人面露鄙夷之色,朱寿长叹了一口气,道:“诸位是不是觉得,我华夏气吞四宇,万国臣服,无有敌手?” “对!” “自汉唐而始,唯有我华夏始终万国来朝,岂有我华夏遣使朝贡天下万国?” “宗师,您也太看得起西方诸国了吧?” “诸夷之国力,也配与我华夏同位?” 朱寿摇了摇头,说道:“诸位,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,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!” “诸位既入格物院,当把眼界放宽、放长、放远,为我华夏万年而虑!” “接下来,本少爷就来说说,为何要把华夏、西方之国运,放在一起而较之!” 众人表情一凛,连忙肃然地道:“宗师,我等洗耳恭听!” 朱寿抄起一根树枝,抬手指向了上头的国运线,笑道:“诸位且看!” “自炎黄而始,我华夏传承上千年而不绝!” “直至始皇帝车同轨、书同文,册立大一统,我华夏终成天下强盛之古国!” “大汉,拓疆万里,予我汉人之名!” “盛唐,融汇天下为我华夏所用!” “汉唐以来,纵是出了五胡乱华之祸,我华夏之国运,照样蒸腾,宇内为雄尊!” “我华夏文明,灿烂天下!” “可诸位再看看,我华夏国运,又是从哪走了下坡之路?” 说罢,抬手又是指向了一个地方。 众人凝眸望去,发现正是从这个节点,本是一路高歌的国运线,忽然转折,走了下坡路。 有人沉吟了几下,迟疑地道:“五代十国?” “还是南北宋,对立辽金?” 朱寿摇了摇头,一字一句地断然说道:“错了,是崖山海战!” “此战之后,我华夏汉人之气节、骨气,被元廷铁骑敲断!” “自此,一个比我华夏文明远远落后的游牧之族占据江山!” “这也就罢了,汉人竟被称作两脚羊,地位远不如色目人!” “元廷为何几十年而亡?” “既因元廷失于宽、暴政横行,也因它不曾对历朝历代之制,有过任何的反思、革新,反而开了倒车,束缚我华夏之民的开创进取心!” “元廷疆土纵大,可我华夏国运却就此而衰了!” 一声声,响彻整个学堂。 众人听得心神激荡! 也就在这时,西门庆眼看后面的国运线再次拔高,下意识地问:“宗师,既是如此,那国运之所以再生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